头条

又见终点乱象:“马拉松营销”不能顾此失彼

又见终点乱象:“马拉松营销”不能顾此失彼

对于各地政府来说,举办马拉松不是只为赶热潮,而是算好了明明白白的社会经济效益账,寄望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拉动文旅消费。

赛事组织失误,给参赛选手和公众带来的观感是很差的,让人有“草台班子”之感,对举办城市的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与举办马拉松比赛的初衷背道而驰。

责任编辑:辛省志


11月3日,杭州马拉松因终点工作人员错误引导导致冠亚军逆转的事件登上社媒热搜,让马拉松这项运动再次引起全民关注。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已有北京马拉松、杭州马拉松和大连马拉松这些先行者,但大多数赛事仅面向职业选手。1998年北京马拉松允许大众选手参与,参赛人数猛增到3.5万人。而真正意味着中国马拉松春天来临的,是2014年中国田径协会取消马拉松赛事审批机制,将赛事举办权下放给地方城市。2015年时,800人规模以上马拉松赛事达到134场,而2011年的这一数据仅为52场。

尤其近年来,全国各大小城市举办马拉松的热情高涨。根据《2023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2019年全国举行的公路长跑赛事已达1828场。2023年赛事举办逐渐恢复后,全国范围内举办的路跑赛事旋即达到699场,其中全程和半程马拉松占比达到将近89%,总参赛规模达到605.19万人次。

今年10月马拉松赛季以来,几乎每个周末全国都有至少一二十场比赛。刚刚过去的11月3日,同一天举办的除了北京、杭州,还有郑州、西安等数场省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你可能也会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